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科研成果

我院黄瑞华教授团队利用混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龙凤胎”苏淮猪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1-05-14 点击量:

    2021年4月27-29日,我院黄瑞华教授领衔的养猪研究所团队、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江苏省畜牧总站、淮安农业农村局和淮阴新淮种猪场联合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不同品种与不同性别混合移植的3头大白受体母猪先后顺利分娩,共获得14头苏淮仔猪(8公、6母)。

新技术成功应用使猪遗传资源及优秀猪个体的快速扩群成为现实

非洲猪瘟疫情自2018年8月在我国暴发以来,给我国生猪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非瘟长伴情况下如何保障我国优秀的猪遗传资源不至于丢失?生物资源库保存效果如何,是否具备生物复制能力?只有能够复制成功,这些遗传资源的保存才可能为我国培育猪种持续选育与扩繁保驾护航,于是黄瑞华教授组织团队进行了体细胞克隆测试。体细胞克隆是将供体分化的体细胞(如耳组织或胎儿分离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获得重构胚胎,然后通过胚胎移植生产与供体细胞遗传背景一致的克隆后代的技术。

本次顺利诞生14头苏淮仔猪(8公、6母),目前仔猪生长状况良好,遗憾的是未能获得二花脸猪克隆后代。但是,苏淮猪公、母猪个体混合克隆成功证明,本次收集的遗传素材具有活体可复制性,收集猪遗传资源的体细胞遗传材料,进行体细胞克隆,是完善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推动生猪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性别的个体体细胞的混合克隆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克隆的效率,为优秀猪个体的扩繁带来了新希望。但本次不同品种混合移植未能同时获得混合后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相关工作还将继续优化、推进。

抢救性收集保存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样本

据黄瑞华老师介绍,“为配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做好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技术保护,团队依托江苏省地方猪遗传资源遗传材料保存与检测项目、淮安市苏淮猪生物技术保种工程项目、淮安黑猪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等的支持,收集江苏及周边省份地方猪遗传资源体细胞、精液、DNA等生物遗传材料,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等保护手段,开展了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技术保护”。目前保存的遗传资源生物材料涉及二花脸猪、梅山猪、嘉兴黑猪等猪遗传资源8个,收集DNA样品3704份、体细胞样品168份、冷冻精液106份,同时为淮猪、沙乌头猪、玉江猪(玉山黑猪)及安庆六白猪进行了现场冷冻精液保存36份。

重视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的同时不忘苏淮猪等培育猪种保护

苏淮猪是由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基于几代人接力传承、培育的新品种,其核心群所在场-“淮阴新淮种猪场”(原淮阴种猪场)面临较大的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压力。在江苏省畜牧总站和淮安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与推动下,黄瑞华老师团队第一时间与淮阴新淮种猪场策划,利用团队在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建立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对苏淮猪采取了生物保护保种与体细胞克隆工作措施,并兼顾了培育猪种苏太猪的生物保种。目前保存了苏淮猪、苏太猪等培育猪种DNA样品约1000份,保存苏淮猪体细胞35份、冷冻精液18份。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关乎民生大计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我院黄瑞华教授团队(养猪研究所)长期从事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为二花脸猪、梅山猪、米猪、沙乌头猪等资源保种场建设发挥了指导性作用。研究所分别在武进、昆山和海门建立了二花脸猪研发中心、梅山猪研发中心和沙乌头猪研发中心,同时在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建成生物资源保存与品种(系)创制中心。

 

侯黎明副教授在开展胚胎移植手术

 

辅助克隆苏淮仔猪吃初乳

 

利用混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的苏淮猪幼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