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我院孙少琛课题组在综合性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Mycotoxin toxicity and its alleviation strategy on female mammalian reproduction and fertility的综述论文,全面概括和阐述了霉菌毒素暴露对雌性家畜生殖的影响及潜在机制。
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是全球性问题。全球25%的粮食作物受到霉菌毒素影响,给畜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霉菌毒素是青霉、曲霉、镰刀菌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约400种霉菌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伏马菌素B1、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在环境和畜禽饲料中暴露最为广泛,具有显著的代谢毒性、免疫毒性以及生殖毒性。
近年来,霉菌毒素暴露对人类和畜禽健康的影响、机制及消除策略成为研究热点,并取得较大的进展。本综述首先阐述了近年来霉菌毒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作物、食品和饲料中的暴露情况,随后总结了霉菌毒素在卵子发生、胚胎发育、胎儿生长及子代生殖健康的影响,并从内分泌系统调节、胎盘转运、细胞器及细胞骨架动力学、细胞周期调控、表观遗传及氧化还原系统讨论了霉菌毒素对雌性哺乳动物生殖影响的潜在机制,同时从物理、化学、微生物及抗氧化物添加方面提出了缓解策略。最后,论文围绕畜种、暴露周期、剂量及机制靶点概括了霉菌毒素暴露的生殖毒性特点,并从暴露组学、环境监控、生物标志物筛选等方面对霉菌毒素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动物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卢平双为该文第一作者,孙少琛教授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家畜卵子胚胎发育机理与调控技术”(2023YFD1300502)、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滨江基石计划(KYT2024002,KJJQ2024003)等项目资助。孙少琛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霉菌毒素暴露对雌性哺乳动物生殖特别是卵子和胚胎质量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证实多种霉菌毒素暴露破坏卵子减数分裂成熟,从而影响后续胚胎发育质量。霉菌毒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 Reprod、J Hazard Mater、J Pineal Res等学科主流期刊发表30多篇,10多篇论文引用超过50次,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三等奖等荣誉。此外,研究成果被美国Wiley出版社的经典猪病著作第11版《Diseases of Swine》、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主编著作《Toxicoepigenetics》收录(Elsevier出版社)。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5.01.022
【编辑:邵传东 校对:邵传东 审核: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