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介绍
学院介绍

百年办学 历史悠厚

动物科技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渊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所设农科,是国内最早设立的一个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单位。1921年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成立的东南大学正式设立畜牧系,1927年东南大学更名为中央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成立南京农学院,由原南京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浙江大学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分设畜牧、兽医两个专业。1983年畜牧兽医系分开,成立畜牧系和兽医系。1994年畜牧系更名为动物科学系,1996年正式成立动物科技学院。

学院设有动物繁殖科学系、动物遗传育种科学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智慧畜牧与环境科学系、水产科学系。现有教职工139人(专任教师95人),其中教授45名、副教授41名,博导43人、硕导8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含海外)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农业部神农青年英才1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省特聘教授2人,省“六大高峰人才”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培养对象6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入选者3人,南京农业大学钟山学者计划首席教授3人、学术骨干5人。

拥有畜牧学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二级博士点、4个二级硕士点,畜牧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现为江苏省十四五”优势学科。本科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金善宝书院实验班(动物科学动物生产方向)、伴侣动物科学创新班。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本科课程1门。在校本科生900余名,研究生700余名。

建有动物科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部优良畜禽品种选育与品质提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农业农村部牛冷冻精液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共建)、江苏省动物消化道基因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家畜遗传材料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江苏省消化道营养与动物健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源食品生产与安全保障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水产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家畜胚胎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培育南农首个水产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并将“红灯笼猪”鉴定为国家级猪遗传资源“十四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农村部科技创新2030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近300项,到账经费达超2.5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000余篇,授权专利100项,制定标准5项,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奖二等奖1项。培育南农首个水产新品种——中华绒螯蟹“金农1号”,并将“红灯笼猪”鉴定为国家级猪遗传资源,实现了种质资源保护到新品种创制的突破。积极搭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牵头创办英文期刊《Animal Advances》。

注重交流及合作,温氏食品集团、ADM 等2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每年奖学、奖教金达40余万元。与美、英、法、德、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5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蒙古、巴基斯坦、伊朗等10国高校代表签署建立“一带一路”畜牧科技创新联盟备忘录,与埃塞俄比亚阿瓦萨大学、泰国孔敬大学、坦桑尼亚索科尼农业大学等7所高校签署双边合作协议。

学院在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动物科学各领域取得了一批丰硕的部省级以上教学和科研成果,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和刘守仁在内的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